“三思而行”是每個人都聽過的一句古訓,它出自《南齊書•公冶度》——季文子三思而后行,子聞之曰:“再思則矣”。意思是季文子每件事考慮很多次才行動,孔子聽說這件事后說:“想兩次就可以了”。這句話的意思非常明確,就是教我們要養(yǎng)成作事前多思考的好習慣。
作為學生又正值年少青春的我們,做事難免有些急躁隨意,并不十分謹慎、細致,因此,11月23日,我們2014級6班利用課余時間召開了一次以“三思而行”為主題的班會,旨在學習并履行“三思而后行”,養(yǎng)成做事前多思考的好習慣,做情緒的主人。
班會一開始,主持人便為大家講了幾則小故事,讓同學們在故事中體味“三思”的重要性,但也有同學提出了反對意見,王維林等同學就提出在快速多變的現(xiàn)今社會,稍一猶豫,時機就會在瞬間錯失,信息過少,風險可能較大;信息充足后,對手已經(jīng)行動了。
對于這些同學的反對觀點,趙思武同學認為掌握時機固然重要,但“三思而行”與快速把握時機其實并不矛盾,學會果斷正確的處理問題,在決策的時候考慮周全,是完全有必要的。隨后,有同學又將“三思而行”延伸到學習生活當中,指出有的同學在人際交往過程中,遇到一些小事就大發(fā)雷霆、斤斤計較的時候最容易破壞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,學會控制住自己的情緒,心平氣和地考慮解決問題的辦法才是最好的解決問題的方式。
“三思而行”不是瞻前顧后,而是成熟、負責的具體體現(xiàn),通過本次班會的開展,同學們意識到不沖動做事的重要性,在今后的日常學習生活中以及遇到重大問題需要決策時,必須要進行全方位的考慮,拿不準的時候多聽聽旁人的意見,做到“三思而行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