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艘小小的紅船承載著人民的重托、民族的希望,越過急流險灘,穿過驚濤駭浪,成為領航中國行穩(wěn)致遠的巍巍巨輪,中國共產黨由小到大、由弱到強的發(fā)展,離不開先輩們的勇往直前,探索奮斗。 “南陳北李,相約建黨”是中國共產黨建黨史上一段被人傳頌的佳話,其中“北李”指李大釗,“南陳”就是我們今天要講述的人物,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(chuàng)始人及首任總書記----陳獨秀。
陳獨秀,生于1879年,字仲甫,安徽懷寧人。1901至1915年期間先后五次東渡日本求學,1911年參與辛亥革命學習、接觸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。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(chuàng)辦,《青年》雜志,翌年改名為《新青年》,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。他提出了代表科學、民主的“德先生”和“賽先生”兩大口號,最先吹響思想啟蒙的號角,喚醒了一代青年,有不少人后來成為中國革命事業(yè)的中堅骨干。比陳獨秀小14歲的毛澤東當時正在湖南師范學校讀書。毛澤東后來贊譽陳獨秀為“思想界的明星”。
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后,陳獨秀和李大釗等開始研究馬克思主義,并創(chuàng)辦《每周評論》發(fā)表系列文章,宣傳社會主義思想。1919年5月4日,在陳獨秀、李大釗等人的攜手發(fā)動下,五四愛國運動爆發(fā)。越來越多的中國先進分子集合在馬克思主義的旗幟下。1920年陳獨秀在上海成立中國共產黨早起組織,并推動各地黨組織的建立。1921年7月,在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委員,任中央局書記。此后在中共二大到五大上均被選為中央委員。
陳獨秀是中國近代史上叱咤風云的人物,他學識淵博,懂日、英、法三門外語,文學功底深厚,擅長書法和工宋詩。他思想銳利,通曉中西文明,他的作品《敬告青年》、《今日之教育方針》《新文化運動是什么》等文章汪洋恣意,充分體現出他的思想之精辟和學貫中西的巨大人格魅力。
陳獨秀的一生跌宕起伏,曾當過黨的最高領導人,也受過多次牢獄之災。他雖然屢次遇到艱難險阻,但依然堅定革命必勝、共產主義必勝的信念。在大革命后期,即使陳獨秀因“右傾機會主義”錯誤而離開了中國中央領導崗位,即使他的晚年貧病交加,也不接受敵人的饋贈,這是一個革命者的剛強骨氣和高尚人格。他憑著對理想信念的堅守,以無私無畏的氣概情懷,把自己的青春、才智、家當,連同親人,乃至生命,毫不猶豫奉獻出來,在任何地方都以飽滿的熱情、高昂的斗志和頑強的毅力,堅持革命,矢志不渝。(編稿人:荊羽西)